本名桃樂絲‧瑪莉‧布容(Doris Marie Brougham)的彭蒙惠,愛人如己的捨己精神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家庭教育!布容家裡共有八個小孩,她是父母的第六個孩子。雖然家庭經濟拮据加上美國經濟大蕭條,要養活一家十口實在不容易。但布容太太總是告訴孩子:「還有比我們更可憐的人,我們還是可以幫助別人啊!」
布容太太沒有勉強她,讓她自己考慮,桃樂絲掙扎了許久,決定把新的娃娃送給隔壁的小女孩。當小女孩滿足的把洋娃娃抱在懷裡,開心地對她說:「謝謝!」,桃樂絲突然明白了「給予」的快樂。
1949年,國共戰爭後,協同會計畫將香港的總部遷往日本,彭蒙惠的友人們多數也打算前往日本,或回到美國。只有彭蒙惠堅持留在香港,與華人同在。後來彭蒙惠決定來到福爾摩沙宣教,來台前夕,竟收到家鄉拍來的電報,得知父親因粉刷地下室,吸入過多毒氣而在聖誕節那天過世了。她大為震驚,詢問母親是否要回家一趟,母親卻回覆:「妳不要回來,按照原定計畫去福爾摩沙,過一陣子我會去看妳。」因此彭蒙惠沒有回美國奔喪,而是帶著悲痛直航台灣。
1951年,彭蒙惠來到寶島台灣,她選擇當時建設貧乏、亟缺宣教士的花蓮。彭蒙惠心想:「既然沒有人去,那我就去那兒!」沒想到來台後不久,彭蒙惠卻收到母親去世的噩耗。母親因感冒未癒,被檢查出早已罹患糖尿病,並且情況惡化很快,短短三天就離開人世。彭蒙惠聽到這樣晴天霹靂的消息,把自己關在日式房屋的壁櫥痛哭。
失去雙親又隻身在台的彭蒙惠即使感到孤獨及心碎,為了與上帝的約定,她仍得咬緊牙關、挺直脊梁繼續往前走,因為福音之路還未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