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親情篇】愛是分享、愛是給予、愛人如己
本名桃樂絲‧瑪莉‧布容(Doris Marie Brougham)的彭蒙惠,愛人如己的捨己精神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家庭教育!布容家裡共有八個小孩,她是父母的第六個孩子。雖然家庭經濟拮据加上美國經濟大蕭條,要養活一家十口實在不容易。但布容太太總是告訴孩子:「還有比我們更可憐的人,我們還是可以幫助別人啊!」
布容全家福,坐在右方父親腿上即是桃樂絲
有一年聖誕節,小桃樂絲收到叔叔送給她一個漂亮的洋娃娃,她愛不釋手,舊的洋娃娃就被打入冷宮。有一天隔壁的小女孩到桃樂絲家玩,目光一直沒離開桃樂絲的新洋娃娃。布容太太看在眼裡,她知道鄰居的經濟狀況不好,就悄悄問桃樂絲:「隔壁的小朋友沒有洋娃娃,妳有兩個,妳願不願意送一個給他,讓她跟妳一樣快樂?」桃樂絲本來想將舊的娃娃送給隔壁鄰居,布容太太卻說,送東西給別人就好像送給主耶穌一樣,如果主耶穌在這裡,你會送給祂舊的?還是把最好的送給祂?
布容太太沒有勉強她,讓她自己考慮,桃樂絲掙扎了許久,決定把新的娃娃送給隔壁的小女孩。當小女孩滿足的把洋娃娃抱在懷裡,開心地對她說:「謝謝!」,桃樂絲突然明白了「給予」的快樂。
1948年彭蒙惠離開父母前往中國傳福音
1948年8月31日,桃樂絲離家的最後一夜。布容太太對女兒說,「要照顧自己的身體!我會天天為你禱告,我會想念你,到了中國要寫信給我。」她極力忍住眼淚說,「明天,我不去送行了…我受不了。」9月1日,布容先生跟好友們都來送行,「不要掛心家裡,爸爸媽媽會很好,你只管安心去做你的工作。」當大船起錨時,一向嚴肅、沉默的布容先生還在岸邊徘迴,忽然他喊了出來「孩子,如果妳後悔,現在下船還來得及。」話才說完,桃樂絲眼淚再也控制不住…。來到中國後,內地會為桃樂絲取名彭蒙惠,「蒙」主恩「惠」,跟英文名字桃樂絲的涵義「上帝的禮物」音義兼顧。
1949年,國共戰爭後,協同會計畫將香港的總部遷往日本,彭蒙惠的友人們多數也打算前往日本,或回到美國。只有彭蒙惠堅持留在香港,與華人同在。後來彭蒙惠決定來到福爾摩沙宣教,來台前夕,竟收到家鄉拍來的電報,得知父親因粉刷地下室,吸入過多毒氣而在聖誕節那天過世了。她大為震驚,詢問母親是否要回家一趟,母親卻回覆:「妳不要回來,按照原定計畫去福爾摩沙,過一陣子我會去看妳。」因此彭蒙惠沒有回美國奔喪,而是帶著悲痛直航台灣。
布容太太
布容先生
1951年,彭蒙惠來到寶島台灣,她選擇當時建設貧乏、亟缺宣教士的花蓮。彭蒙惠心想:「既然沒有人去,那我就去那兒!」沒想到來台後不久,彭蒙惠卻收到母親去世的噩耗。母親因感冒未癒,被檢查出早已罹患糖尿病,並且情況惡化很快,短短三天就離開人世。彭蒙惠聽到這樣晴天霹靂的消息,把自己關在日式房屋的壁櫥痛哭。
在短短的時間之內,接連失去雙親,失去了最愛她、支持她的父母,椎心之痛讓她甚至懷疑活著是為什麼?彭蒙惠騎著腳踏車,流著淚在花蓮漫無目的地繞行。她只有向著天父呼求「慈愛的天父,幫助我,給我力量,讓我從悲傷中走出來,讓我好好地為你而活…我知道,有一天跟父母還會在天上相見。」
失去雙親又隻身在台的彭蒙惠即使感到孤獨及心碎,為了與上帝的約定,她仍得咬緊牙關、挺直脊梁繼續往前走,因為福音之路還未完成。
【愛情篇】堅守約定傳福音 為了上帝一再捨棄愛情
彭蒙惠在花蓮部落服務原住民
二十歲的桃樂絲正值花樣年華,正在聖經學院就讀的她,雖然埋首鑽研神學,但她美麗捲曲的金髮、碧藍的慧黠眼睛,以及幽默機智的言談,常不自覺地受到異性注目。如果有男孩表示希望可以交往,桃樂絲總會先說明自己將來的計劃,也就是要到中國傳福音,最終讓追求者皆打退堂鼓。
原住民好朋友為彭蒙惠取名利百加
(太魯閣語的意思是山谷裡的百合花)
聖經學校三年的課程結束後,桃樂絲進入華盛頓大學(Washington Univ.),預備修習一年的遠東課程及中文。當時有個名叫吉姆的男孩,是一位工程師,將來也想去中國傳福音。吉姆高大帥氣、風度翩翩、談吐幽默,加上多才多藝,懂得六種語言,喜歡探險,跟桃樂絲一拍即合。沒想到,在桃樂絲出發前往中國之前,吉姆因為工作的關係,沒辦法去中國。為了不讓彼此在不確定的情況中互相牽掛,他們約定不要再聯絡了。
地會為桃樂絲取名彭蒙惠,「蒙」主恩「惠」,跟英文名字桃樂絲的涵義「上帝的禮物」音義兼顧。國共內戰後,彭蒙惠輾轉來到香港。她堅持與華人同在,中文能力也不斷進步,一本國音符號拼音表已經翻得稀爛。某天,她收到吉姆來信,「曾經約定不再連絡,但是我仍然寫了這封信。如果你願意,我想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聯絡…。」這封信流浪了一年才送到彭蒙惠手中,但她不希望讓吉姆無限期地等待下去,於是把信收進抽屜深處,即使不捨但決定再也不去看它。
1949年,國共戰爭後,協同會決定將重心遷往日本,有些年輕的宣教士回到家鄉,但彭蒙惠堅持跟中國人在一起。1951年時從香港來到福爾摩沙寶島,彭蒙惠更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沒有人想去、亟缺宣教士的花蓮服務。彭蒙惠心想:「既然沒有人去,那我就去那兒!」
彭蒙惠帶原住民兒童唱詩歌
彭蒙惠帶兒童主日學
來到中國後,內
在花蓮第三年,也就是彭蒙惠二十八歲的那一年,遇見來到花蓮從事醫療服務的門諾慈善醫療小組的醫生羅以。羅以英俊挺拔又爽朗熱情,一年之後兩人墜入愛河。隔年,門諾會將羅以派到越南服務,他向彭蒙惠表示,從越南回來後就結婚,再一起回到美國定居。
生一大堆滿屋子亂跑的孩子,曾經是她的夢。一年之後,羅以回到台灣求婚,但是彭蒙惠想了很久,最終還是表示與上帝有約,應該要留在台灣的理由拒絕了。羅以:「我們結婚回美國,仍然可以為上帝做事!」但彭蒙惠溫柔堅定的表示,「我不能把向華人傳福音的事工中斷!」失望的羅以獨自搭飛機回美國了,彭蒙惠沒有去機場送行,流著淚在心裡輕聲地道別「再見,親愛的羅以。」
彭老師後來常說:「我跟隨上帝帶領我走的路,看起來我捨棄了許多,可是,我得到的,卻是超過我所能想像的;我這一生不後悔!就算重新選擇一次,我還是會選擇與上帝的約定。」她繼續笑著說:「雖然我沒有生養小孩,但我現在是很多人的媽媽啊!」